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封面下载(pdf)
  • 目录下载
  • 上一期   

    论著
    病例报告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队列分析
    赵兴雨, 王志, 方田, 张庆华
    2025, 44 (4):  265-271.  doi: 10.12280/gjszjk.20250046
    摘要 ( 32 )   HTML ( 17 )   PDF(7548KB) ( 22 )  

    目的:分析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结局(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2000—2021年确诊为宫颈黏液腺癌和宫颈普通型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比较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9 404例宫颈腺癌患者,其中917例黏液腺癌,8 487例普通型腺癌。宫颈黏液腺癌和宫颈普通型腺癌患者的确诊年龄、种族、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分期、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放疗和化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宫颈普通型腺癌相比,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中亚洲人/太平洋岛民比例更高(14.2% vs. 10.5%),局部晚期(42.1% vs. 36.7%)和转移期(17.2% vs. 9.8%)患者比例更高,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22.4% vs. 14.8%)。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干预是两种组织学类型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局部晚期和转移期患者,以非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为主,且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治疗率更高。宫颈黏液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缩短,在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中更为显著(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FIGO分期、肿瘤直径较大是宫颈黏液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和化疗是独立保护因素。手术对不同阶段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OS均有改善(均P<0.05)。 结论:宫颈黏液腺癌较普通型腺癌预后较差,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手术干预可提高黏液腺癌的OS,对局部晚期患者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孕症女性病耻感及影响因素的潜在剖面分析
    陈嫦娥, 罗桂英, 王春艳, 王丹妮, 王婕妤
    2025, 44 (4):  272-277.  doi: 10.12280/gjszjk.20240569
    摘要 ( 26 )   HTML ( 7 )   PDF(6192KB) ( 6 )  

    目的:基于潜在剖面分析了解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的类别特征,探讨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345例不孕症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女性不孕症病耻感量表(Infertility Stigma Scale,ISS)和Herth希望指数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进行评估,分析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特征。 结果: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特征可分为低病耻低家庭成员羞辱组150例(43.48%)、中病耻组140例(40.58%)和高病耻高周围人群羞辱组55例(15.94%)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别的不孕症女性病耻感在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史、居住地、与丈夫的关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低病耻低家庭成员羞辱组为参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2.484,P=0.048)是中病耻组的危险因素,初婚(OR=0.268,P=0.006)是中病耻组的保护因素;居住在农村和城镇(OR=2.764,P=0.046)是高病耻高周围人群羞辱组的危险因素,与丈夫关系好(OR=0.382,P=0.034)和HHI总分得分高(OR=0.582,P=0.010)是高病耻高周围人群羞辱组的保护因素。以中病耻组为参照,HHI总分得分高(OR=0.531,P=0.002)是高病耻高周围人群羞辱组的保护因素。 结论:明确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的潜在类别有助于针对其存在的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减轻病耻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例2q13微缺失综合征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颜梅珍, 王俊育, 庄倩梅, 张娜
    2025, 44 (4):  278-281.  doi: 10.12280/gjszjk.20250080
    摘要 ( 22 )   HTML ( 9 )   PDF(5272KB) ( 6 )  

    目的:分析21例2q13微缺失综合征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4年2月因不同高危因素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的孕妇 4 832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检出的2q13微缺失综合征胎儿的核型结果、介入性产前指征、超声特点及出生后的随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检出21例胎儿2q13微缺失,14例胎儿超声检查发现异常,1例夫妇双方为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1例无创产前筛查提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1例仅血清学筛查高风险,3例高龄孕妇,1例孕妇本人及第一胎染色体异常。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例16号染色体倒位,20例核型未见异常。SNP-array检出2q13微缺失片段大小范围为103.5~1 771.0 kb,经验证4例遗传自母亲,3例遗传自父亲,2例验证为新发突变,12例拒绝进一步的验证。4例孕妇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后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外观未见明显异常。1例失访,11例胎儿出生后随访均健康,5例胎儿出生时发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2q13微缺失综合征的表型具有多样性,且多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母,家系验证和生后随访有助于临床遗传咨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Xp22.3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刘夏莹, 李燕青, 庄倩梅, 谢俊杰, 江矞颖
    2025, 44 (4):  282-288.  doi: 10.12280/gjszjk.20250062
    摘要 ( 25 )   HTML ( 11 )   PDF(6903KB) ( 8 )  

    目的:探讨在产前诊断中检测Xp22.31微缺失/微重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0月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水/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的6 015例孕妇资料,将确诊的Xp22.3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进行分组,分析并比较2组产前表现、遗传学检测及随访结果。 结果:6 015例产前诊断孕妇行SNP-array检测检出68例Xp22.3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Xp22.31微缺失胎儿18例(男13例,女5例),有5例行父母验证,其中4例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1例为新发突变。14例Xp22.31微缺失合并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唐筛)高风险,其中有11例游离雌三醇的中位数倍数(unconjugated estriol multiple of the median,uE3MOM)值<0.1,明显低于正常范围。13例男性微缺失携带者中,1例引产,1例失访,11例选择继续妊娠,出生后9例诊断为鱼鳞病,2例无明显异常表现;5例女性微缺失携带者均出生,未见明显异常。Xp22.31微重复50例(男19例,女31例),有27例行父母验证,均遗传自父母。50例胎儿中,5例终止妊娠,2例失访,43例继续妊娠,出生后随访2例出现异常症状,其余41例均未见异常。微缺失组和微重复组间母亲年龄、胎儿超声异常率、父母验证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缺失组唐筛高风险率、男性胎儿比例大于微重复组,微缺失组的检出率、良性妊娠结局率小于微重复组(均P<0.05)。微缺失组唐筛高风险胎儿的uE3MOM值小于微重复组(P<0.05)。 结论:Xp22.3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产前缺乏典型临床特征。对于产前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尤其是uE3MOM值明显低于正常范围的孕妇,建议行染色体微小病变检查。Xp22.31微缺失男性胎儿出生后主要表现为鱼鳞病,女性Xp22.31微缺失携带者妊娠结局良好。Xp22.31微重复大部分为亲代遗传,胎儿良性妊娠结局可能性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结核宫腔粘连与创伤性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宫腔重建与月经功能恢复的配对研究
    刘琳琳, 黄晓武, 夏恩兰
    2025, 44 (4):  289-292.  doi: 10.12280/gjszjk.20250156
    摘要 ( 30 )   HTML ( 10 )   PDF(4388KB) ( 7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结核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与创伤性IUA患者在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短期的宫腔重建及月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配对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接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IUA患者的资料,研究组为54例经病理确诊并完成抗结核治疗的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对照组为108例非感染性创伤性IUA患者,按年龄及术前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评分1 ∶ 2配对。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AFS评分变化与月经改善情况,并对中度与重度IUA患者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2组患者年龄、术前AFS评分,术后AFS评分和术后AFS评分降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研究组的总体月经改善率为68.5%(37/54),对照组为76.8%(83/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中度IUA患者的术后A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重度IUA患者的术后A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但2组术前中度和重度IUA患者的术后月经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子宫内膜结核所致IUA在规范抗结核及宫腔镜手术治疗后,短期内可获得与创伤性IUA相近的月经功能恢复;其中中度IUA患者宫腔结构重建潜力尚可,重度IUA患者则宫腔结构恢复受限。临床应加强对子宫内膜结核所致IUA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未来可探索针对不同程度IUA患者的分层管理策略,尤其在重度IUA患者中引入再生治疗手段以改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例报告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不孕患者IVF-ET成功分娩一例
    张琪琪, 闫骏, 张桐, 刘真真, 周小琨, 姜爱芳
    2025, 44 (4):  293-296.  doi: 10.12280/gjszjk.20250029
    摘要 ( 20 )   HTML ( 5 )   PDF(4506KB) ( 19 )  

    育龄期女性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发病率第二高的人群,该群体面临的生育挑战备受临床关注。报告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不孕患者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成功分娩的病例。患者因原发性不孕且促排卵无效接受IVF-ET助孕,治疗期间因血小板水平异常,多次调整用药方案。首次移植前后单用阿司匹林及后续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均未妊娠,调整治疗策略为先用阿司匹林联合α干扰素降低血小板水平,待血小板控制后,移植前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成功妊娠后持续该方案直至分娩前,最终顺利活产。通过探讨该病例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成功妊娠原因,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提高助孕成功率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孕症合并盆腔结核助孕成功一例
    洪沛, 李彩华, 张晓慧, 魏兆莲, 曹云霞, 纪冬梅
    2025, 44 (4):  297-300.  doi: 10.12280/gjszjk.20240342
    摘要 ( 13 )   HTML ( 3 )   PDF(8069KB) ( 12 )  

    盆腔结核因病情隐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极易漏诊。报告1例29岁不孕症女性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过程中,因左侧附件区包块伴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升高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发现子宫输卵管浆膜面大量粟粒状结节,活检组织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抗酸染色阴性(-),结核可能性大,予以经验性抗结核治疗,CA125降至正常水平后行冻融胚胎移植,成功妊娠并获得健康活产。通过总结本例诊治经过,旨在为不孕症合并盆腔结核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褥期卵巢静脉血栓并发肾积水二例并文献复习
    闫庆, 蔡婷, 武林, 王小青
    2025, 44 (4):  301-306.  doi: 10.12280/gjszjk.20240595
    摘要 ( 20 )   HTML ( 6 )   PDF(10857KB) ( 5 )  

    卵巢静脉血栓(ovarian vein thrombosis,OVT)是一种罕见的产后并发症,多因产后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导致,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感染扩散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回顾2例收治的产后因腰背部疼痛,伴或不伴发热最终诊断为OVT的患者资料,发现患者就诊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肾积水,经治疗后肾积水消失,卵巢静脉血栓消失。 复习既往相关文献,发现既往的产褥期OVT三联征(发热、腹痛和腹部肿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产褥期OVT中存在一定的肾积水可能性,应进行常规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如超声检查发现肾积水,也提示OVT可能,应尽早明确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侧妊娠黄体瘤一例诊治体会
    陈建超, 王华, 董渠龙
    2025, 44 (4):  307-311.  doi: 10.12280/gjszjk.20250058
    摘要 ( 26 )   HTML ( 4 )   PDF(8586KB) ( 29 )  

    妊娠黄体瘤(pregnancy luteoma,PL)是一种发病率极低、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卵巢瘤样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PL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无特定影像学特征和特异的血清学标志物,加之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现报告1例双侧PL,患者出现高雄激素血症、胸腹水、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升高,影像学提示双侧卵巢较大肿瘤,不能排除卵巢恶性肿瘤的可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医疗组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存在PL的可能性,因此采取保守治疗和密切的临床观察;随访1个月,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清AFP和CA125正常,妇科彩色超声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及异常,排除了卵巢恶性肿瘤;继续随访22个月,无异常情况。该病例最终诊断为双侧卵巢PL,避免了手术,结局满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睾丸氧化应激与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袁书凝, 韦妮妮, 杨晓玉, 崔毓桂
    2025, 44 (4):  311-315.  doi: 10.12280/gjszjk.20250114
    摘要 ( 52 )   HTML ( 19 )   PDF(5544KB) ( 8 )  

    中老年男性随年龄增长,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功能渐进性下降,体内雄激素相对不足,引发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ate onset hypogonadism,LOH);生精小管的精子发生亦受损,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生育力降低。睾丸组织受年龄、环境因素、代谢因素、微循环障碍、慢性疾病等影响,积聚了较多的活性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Keap1/Nrf2、泛素化途径、USP15和精液的抗氧化系统等抗氧化应激机制,随年龄增长则相对不足,因此,睾丸组织的氧化应激持续累加,对间质细胞和生精小管功能造成直接和间接损伤,是LOH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表明,抗氧化治疗有利于延缓LOH进展。综述中探讨老年男性睾丸中出现氧化应激及其引发的LOH,并探讨新型抗氧化剂在中老年男性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颗粒在动物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中的应用前景
    章宽健, 杨丹丹, 贾聪, 熊敏, 章志国
    2025, 44 (4):  316-319.  doi: 10.12280/gjszjk.20250112
    摘要 ( 29 )   HTML ( 6 )   PDF(5234KB) ( 12 )  

    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而氧化应激是影响卵母细胞发育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临床常用的褪黑素、白藜芦醇等天然抗氧化剂虽能缓解氧化损伤,但其应用效果受限于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代谢半衰期短等固有缺陷。近年来,纳米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基于纳米颗粒的抗氧化体系因其独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配子体外操作系统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综述纳米颗粒在辅助生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其生物学效应与潜在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并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辅酶Q10在不孕不育治疗中的应用
    孙园园, 谢林虎
    2025, 44 (4):  320-324.  doi: 10.12280/gjszjk.20250078
    摘要 ( 49 )   HTML ( 4 )   PDF(5611KB) ( 10 )  

    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是内源性脂质抗氧化剂,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功能。人体每日需500 mg CoQ10,饮食仅能摄入约5 mg,需通过外源补充以保持生殖功能正常。男性不育症主要与精子质量下降有关,其核心病理机制是氧化应激。CoQ10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活性氧对精子的损伤。女性不孕症多与生殖衰老、排卵后衰老、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CoQ10可修复卵母细胞能量代谢,减少活性氧以降低胚胎异常风险,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更利于胚胎着床。综述CoQ10调控氧化应激通路在改善两性生殖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及在改善辅助生殖结局中的应用。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剂量优化及与抗氧化剂联合治疗的协同策略,推动CoQ10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与蜕膜化缺陷
    邓仕婧, 张哲, 李泽, 张崴
    2025, 44 (4):  325-331.  doi: 10.12280/gjszjk.20250111
    摘要 ( 37 )   HTML ( 3 )   PDF(7552KB) ( 10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蜕膜化缺陷是导致EMs患者不孕的关键环节。表观遗传异常调控、孕激素抵抗和子宫内膜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是EMs患者子宫内膜蜕膜化缺陷的重要病理机制,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EMs患者表观遗传异常主要通过DNA甲基化、R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影响蜕膜化相关基因表达;子宫内膜孕酮抵抗导致孕酮受体下游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调节异常,阻碍蜕膜化进程;子宫内膜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炎症通路的异常改变导致子宫内膜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影响蜕膜化和胚胎植入过程,最终导致不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时空演绎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思想传薪
    杨翼, 邓琳雯
    2025, 44 (4):  332-337.  doi: 10.12280/gjszjk.20240605
    摘要 ( 34 )   HTML ( 4 )   PDF(6728KB) ( 9 )  

    中医时空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生活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传变,被运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方面。传统中医理论中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时空论治的报道呈碎片化。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对古籍中类似PCOS相关病症的特点展开溯源考证,对古今治疗方法体系进行总结,又基于“因地制宜”理论阐释地域差异对PCOS诊治思路的影响,初步揭示PCOS相关病症的时(历史沿革)空(地域特点)演变规律,进而探讨PCOS的“时空医学”概念。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化技术进展,将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相联系,探究PCOS相关病症的治疗发展,为现代中医生殖理论诊治PCOS的创新、突破提供参考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灸治疗妊娠恶阻的进展
    卢凤娟, 马丽娜, 石百超, 丛晶, 王宇, 张蓓, 吴效科
    2025, 44 (4):  338-342.  doi: 10.12280/gjszjk.20250018
    摘要 ( 17 )   HTML ( 4 )   PDF(5326KB) ( 6 )  

    近年来,因妊娠恶阻而就医的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导致我国孕妇于妊娠早期接受住院治疗的第二大入院指征,亦可增加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治病与安胎并举是中医治疗妊娠病的重要治则。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经典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妊娠恶阻的经络病机结合妊娠恶阻致病因素、个体禀赋及妊娠期特殊生理状况,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操作便捷灵活等治疗优势。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灸法、穴位注射法、揿针针刺疗法、中药穴位贴敷法以及联合疗法等,可有效缓解妊娠恶阻患者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为临床妊娠恶阻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后子宫坏死的高危因素及诊治进展
    谢江燕, 杨丹
    2025, 44 (4):  342-347.  doi: 10.12280/gjszjk.20250093
    摘要 ( 23 )   HTML ( 2 )   PDF(5292KB) ( 7 )  

    产后子宫坏死临床罕见,仅在少数病例报告中有报道,该病与子宫缺血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预后差,常需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和盆腔血管结扎术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阻断子宫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但联用多种止血方法常会引起子宫缺血,如合并生殖道炎症可能会加重感染,导致子宫坏死,并具有潜在的死亡风险。产后子宫坏死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多学科团队联合管理能够早期识别、及时控制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子宫血流、积极控制感染是预防子宫坏死的关键。从产后子宫坏死的高危因素、预防策略和临床诊治思路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产科医生的预警识别和处置能力,保护孕产妇生殖功能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对女性生育力的影响
    万子华, 王佳丽, 张世霞, 刘畅
    2025, 44 (4):  348-352.  doi: 10.12280/gjszjk.20250100
    摘要 ( 30 )   HTML ( 5 )   PDF(833KB) ( 8 )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可以将超声波投射到人体的目标组织,造成靶组织凝固性坏死,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HIFU对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生理功能、缓解疼痛,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且发生出血、感染的可能性较小。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盆腔粘连的发生率,在保护女性生育力方面具有治疗优势。HIFU治疗子宫肌瘤还能够缩短治疗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目前关于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妊娠影响的相关研究质量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女性生殖道、妊娠等方面的影响综述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女性生育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