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病例报告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五味子乙素降低PM2.5抑制HTR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
    李晓, 郭艳丽, 韩俊婷, 邹晓萍, 董渠龙
    2021, 40 (3):  177-181.  doi: 10.12280/gjszjk.20200605
    摘要 ( 1825 )   HTML ( 571 )   PDF(2351KB) ( 8482 )  

    目的:探索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是否可以降低PM2.5对人早孕胎盘绒毛膜外滋养层(human trophoblast HTR-8/SVneo,HT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实验以HTR细胞为载体,利用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Sch B单独给药以及PM2.5联合Sch B给药对HTR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0~1 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的PM2.5均抑制了HTR细胞的增殖(P<0.01),其中150 μg/mL浓度的PM2.5抑制率达到21.97%;0.1~5 μmol/L浓度Sch B均降低了PM2.5的抑制HTR细胞增殖作用,且在0.1~2 μmol/L浓度范围内其降低PM2.5抑制HTR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Sch B浓度增加而增大(P<0.01),其中2 μmol/L的Sch B对HTR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强,保护率达到14.07%。结论:Sch B可以有效降低PM2.5对HT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体内潜在保护人类滋养细胞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家庄地区新生儿Citrin蛋白缺乏症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分析
    贾立云, 封纪珍, 王熙, 马翠霞, 封露露
    2021, 40 (3):  182-184.  doi: 10.12280/gjszjk.20200585
    摘要 ( 2735 )   HTML ( 139 )   PDF(3070KB) ( 8606 )  

    目的:明确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活产新生儿中的患病率,进一步分析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石家庄地区2014年1月—2019年12月出生的160 061例新生儿进行血氨基酸水平检测,对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结果:160 061例新生儿中,筛查阳性患儿20例,经SLC25A13基因检测,确诊1例;另1例患儿筛查阴性,于不足1个月因皮肤黄染加重入院,查血串联质谱,显示瓜氨酸和甲硫氨酸升高,尿有机酸结果示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此例患儿筛查呈现假阴性。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的患病率为2/160 061。基因确诊的1例患儿为SLC25A1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c.1021+1G>A、c.851_854delTATG,其中c.1021+1G>A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串联质谱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及早发现Citrin蛋白缺乏症患儿;部分患儿筛查呈现假阴性;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新生儿中的患病率2/160 061;发现了1种SLC25A13基因新突变位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张庆华, 郝胜菊, 王兴, 陈雪, 周秉博, 刘芙蓉, 郑雷, 冯暄, 张钏
    2021, 40 (3):  185-188.  doi: 10.12280/gjszjk.20200537
    摘要 ( 2857 )   HTML ( 74 )   PDF(3121KB) ( 8609 )  

    目的:分析7例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UCD)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对2例再生育家庭进行产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高通量测序(panel)结合Sanger测序、长距离-聚合酶链反应(LD-PCR)以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等基因检测技术,对7例疑似UCD患者家系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其中2例高风险家系的胎儿羊水标本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7例疑似UCD患者均得到明确基因诊断:4例患儿为SLC25A13基因突变引起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且1例同时患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1例患儿为ASS1基因突变引起的瓜氨酸血症Ⅰ型(citrullinaemia typeⅠ,CTLN1);2例患儿为OTC基因突变引起的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2家系再生育时产前诊断结果:1例胎儿为父源SLC25A13致病基因携带者;1例为OTC正常的UCD胎儿。结论:基因诊断有助于可疑UCD患者的明确诊断以及分型,部分疑似UCD胎儿可能OTC正常。对于生育过UCD患儿的家系,再生育时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可积极预防出生缺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罕见46,XY/47,XYY嵌合体型女性患者病因诊断的遗传咨询模式探讨
    孙艳, 王桂琪, 杨文惠, 莫中福
    2021, 40 (3):  189-192.  doi: 10.12280/gjszjk.20200538
    摘要 ( 2733 )   HTML ( 48 )   PDF(1614KB) ( 8661 )  

    目的:报道1例46,XY/47,XYY嵌合体女性性反转,探讨其病因诊断路径,提供临床的遗传咨询。方法:临床特征分析和家系调查。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型分析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进行外周血标本拷贝数变异检测及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及AZF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家系调查表明,该患者具有伴X隐性遗传模式;临床上呈现共外显性特征;社会性别为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57%]/47,XYY[13%],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示:Arr[hg19]46,XY[70%]/47,XYY[30%],Yp11.31-q11.223×3,dup(6)(q14.1),SRY基因检测阳性,AZF基因所检测位点均未见缺失。结论: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CNV-seq均可确诊46,XY/47,XYY嵌合体女性性反转综合征,其遗传病因可能为DAX-1基因表达异常。整合了针对46,XY性反转快速诊断路径的遗传咨询模式,供临床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例报告
    胎儿脑灰质异位合并FLNA基因突变病例报告
    申永梅, 陈叙, 张蕾, 于红, 赵晓敏, 常颖
    2021, 40 (3):  193-195.  doi: 10.12280/gjszjk.20200543
    摘要 ( 3233 )   HTML ( 66 )   PDF(1514KB) ( 8480 )  

    报告1例产前超声联合胎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胎儿脑灰质异位合并细丝蛋白A(filamin A,FLNA)基因突变的病例。患者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侧脑室外壁凹凸不平,颅后窝池宽,透明隔间腔略窄,小脑延髓池轻度增宽。MRI诊断结果为胎儿脑灰质异位合并大枕大池。羊水穿刺获得脱落细胞,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和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分析,显示与脑灰质异位疾病相关的FLNA基因外显子出现缺失,其为可能导致脑灰质异位的致病基因。因此,超声结合胎儿颅脑MRI能有效提高脑灰质异位的诊断率,其中染色体检查可筛查出部分致病原因,并对下次妊娠提供帮助。该病例可丰富临床医生对胎儿大脑灰质异位的产前超声检查、合并畸形、临床表现等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儿埃布斯坦畸形一例
    冷芹, 林丽苹, 张君, 秦瑶
    2021, 40 (3):  196-197.  doi: 10.12280/gjszjk.20200492
    摘要 ( 3022 )   HTML ( 67 )   PDF(2967KB) ( 8602 )  

    埃布斯坦畸形(Ebstein anomaly)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伴有各种相关的心脏内异常,占所有先天性心脏异常的1%。埃布斯坦畸形的胎儿易并发重度三尖瓣返流,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与主动脉比例变小,胸腔、腹腔、心包的积液。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埃布斯坦畸形胎儿的详细诊断和预后评估起关键作用。妊娠早期胎儿埃布斯坦畸形的实际检出率高于新生儿期的报道。然而在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对胎儿心脏的正常描述并不能排除随后出现埃布斯坦畸形的可能性。报道1例妊娠23周时被诊断出埃布斯坦畸形,有明显的心脏肥大和严重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胎儿情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阴阴道壁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二例及文献复习
    于晓枫, 郑晓丹, 蔡晓辉
    2021, 40 (3):  198-201.  doi: 10.12280/gjszjk.20200473
    摘要 ( 2494 )   HTML ( 101 )   PDF(9626KB) ( 8424 )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主要来源于盆腔软组织间叶细胞。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使用率低且术前难以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明确诊断。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复发率极低。现报告2例外阴阴道壁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恶性Brenner瘤多发转移死亡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虹桥, 徐东东, 刘冲, 纪新强
    2021, 40 (3):  202-203.  doi: 10.12280/gjszjk.20200502
    摘要 ( 2389 )   HTML ( 70 )   PDF(9594KB) ( 8476 )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持续性腰部疼痛伴心慌的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的年轻女性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国内外诊断及治疗该病的进展。该例患者经腹腔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GATA3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晚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要注意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全身机能状态,避免感染发生,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辅助生殖技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谢奇君, 李欣, 赵纯, 凌秀凤
    2021, 40 (3):  204-208.  doi: 10.12280/gjszjk.20200730
    摘要 ( 2325 )   HTML ( 43 )   PDF(734KB) ( 8650 )  

    辅助生殖技术(ART)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包括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相关衍生技术如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胚胎辅助孵化(AH)等技术。随着ART的普及和妊娠率的逐步提高,其带来的并发症及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不孕症患者获得安全优质的妊娠结局。目前,ART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仍存在争议,有部分研究认为是由于ART导致的多胎妊娠或不孕症病因,也有研究认为是由于ART本身。故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ART相关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辅助生殖技术在葡萄胎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杨婧祎, 刘岩, 智旭
    2021, 40 (3):  209-215.  doi: 10.12280/gjszjk.20200612
    摘要 ( 2329 )   HTML ( 68 )   PDF(811KB) ( 8530 )  

    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产科疾病,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主要特征是绒毛水肿变性。现阶段葡萄胎的诊断和分类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但是,葡萄胎分类复杂且病因不清楚,且复发性葡萄胎再发风险较高,很难预防。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技术,尤其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以应用于体外获取胚胎并予以评估。然而,由于现阶段对葡萄胎这一疾病了解的局限性,辅助生殖技术在葡萄胎患者中的应用依旧较局限。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葡萄胎患者,特别是复发性葡萄胎患者,建议给予再生育指导。综述葡萄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以及遗传学特点,并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在复发性葡萄胎中的应用进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精子鱼精蛋白与畸形精子的相关性
    陈小均, 贾玉森, 张志杰
    2021, 40 (3):  216-220.  doi: 10.12280/gjszjk.20200238
    摘要 ( 2189 )   HTML ( 32 )   PDF(728KB) ( 8570 )  

    畸形精子症为男性不育症的常见类型,人类精子中的鱼精蛋白作为精子变形期与成熟期的重要蛋白,与精子形态密切相关。对近年来人精子鱼精蛋白与畸形精子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在人精子中鱼精蛋白缺陷、鱼精蛋白基因表达异常及鱼精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时,均可出现精子形态异常,降低患者生育力;在畸形精子症患者的精子中可出现鱼精蛋白缺陷、鱼精蛋白基因表达异常及鱼精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提示人精子鱼精蛋白异常是畸形精子症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者尝试对鱼精蛋白异常的畸形精子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DNA损伤修复、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凯娟, 陈蓓丽, 朱琦, 曹云霞, 章志国
    2021, 40 (3):  221-225.  doi: 10.12280/gjszjk.20200624
    摘要 ( 2249 )   HTML ( 59 )   PDF(780KB) ( 9028 )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该疾病不仅可以导致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月经异常,还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全外显子组和基因组测序的快速发展,研究发现POI的致病因素与减数分裂及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多种基因有关。了解POI的致病因素有利于临床上的诊断及治疗。综述POI的发生与减数分裂、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超促排卵周期中的扳机方案研究进展
    秦一鸣, 孔鑫靓, 张建伟
    2021, 40 (3):  226-230.  doi: 10.12280/gjszjk.20200529
    摘要 ( 2739 )   HTML ( 56 )   PDF(824KB) ( 8579 )  

    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孕患者而言,需要更优的扳机方案,获得更多的优质成熟卵母细胞、更高的妊娠率和更好的周期结局,同时降低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和空卵泡综合征(empty follicle syndrome,EFS)的风险。制定扳机方案时需要考虑扳机的药物制剂、扳机时机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扳机、亲吻素(Kisspeptin)扳机、双扳机、双重扳机等多种扳机方式在PCOS不孕患者中均有应用。梳理关于PCOS不孕患者超促排卵扳机方案的国内外文献,一方面对不同扳机方案的常用药物剂量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对PCOS不孕患者选择扳机时机的标准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制定PCOS扳机方案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研究进展
    谢娱新, 王靖莹, 杨超, 姜婷, 陈晓旭, 路英丽
    2021, 40 (3):  231-236.  doi: 10.12280/gjszjk.20200535
    摘要 ( 2441 )   HTML ( 61 )   PDF(800KB) ( 8432 )  

    胚胎着床是复杂且精密化的过程,主要由胚胎、子宫内膜及两者的交互对话共同调控。随着胚胎实验室技术的发展,胚胎质量的提高及胚胎选择体系的完善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价体系及标准还未阐明。近年来,随着个体化胚胎移植(personalized embryo transfer,pET)概念的提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精准评估成为焦点。国内外对于如何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从未间断,从最初的超声及胞饮突检查到现在的各种分子标志物不断被提出,再到子宫内膜容受性阵列、子宫内膜容受性图谱及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综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各种指标及其临床实践应用与研究,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指导pET,提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甜, 郑晶莹, 彭嫄晴, 王楠, 赵淑华
    2021, 40 (3):  237-241.  doi: 10.12280/gjszjk.20200560
    摘要 ( 2315 )   HTML ( 26 )   PDF(770KB) ( 8524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是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导致EMs的危险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内分泌、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目前EMs的病因仍然未知,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缺氧是EMs发生的驱动力,缺氧可以通过3个方面影响EMs的发生和发展,一是缺氧过度激活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2(COX-2/PGE2)而上调类固醇激素生成酶,因此促进雌激素生成,同时缺氧降低雌激素受体α(ERα)与ERβ的比值和孕激素受体(PR),改变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效率;二是缺氧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等血管生成因子促进异位病灶快速形成血管,为异位病灶生长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三是缺氧干扰EMs细胞的正常自噬过程,促进其发生侵袭、转移。综述缺氧参与EMs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的研究进展
    叶晨霞, 应小燕
    2021, 40 (3):  242-246.  doi: 10.12280/gjszjk.20200647
    摘要 ( 2242 )   HTML ( 24 )   PDF(767KB) ( 8624 )  

    宫腔粘连本质上是损伤或感染等因素导致子宫内膜受损并发生内膜纤维化。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包括上皮-间质转化、过度的炎症反应、血管生成障碍、低雌激素状态及子宫内膜干细胞缺失。现有的临床治疗如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激素治疗、物理屏障植入等,均不能有效改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情况及预防粘连复发。近年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组织及再生医学方面有巨大潜力。目前,主要用于宫腔粘连研究的有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妊娠附属物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它们主要通过免疫调控、分化、损伤趋化及旁分泌作用,来重建子宫内膜组织,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是宫腔粘连患者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音猬因子信号通路在宫腔粘连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王奕翔, 武露明, 王一青, 张学红
    2021, 40 (3):  247-251.  doi: 10.12280/gjszjk.20200592
    摘要 ( 2256 )   HTML ( 24 )   PDF(761KB) ( 9475 )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主要机制包括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修复障碍和纤维化愈合,进而导致女性闭经、月经过少、复发性流产或生育能力低下。子宫内膜纤维化与IUA的发展有关,但目前对IUA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和器官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SHH信号在各种组织中参与纤维化的发生。SHH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组织纤维化的诱导,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和纤维化。最近的研究揭示了IUA疾病中SHH信号被激活,表明这种信号的异常调节与子宫内膜纤维化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就近年SHH信号与IUA纤维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转归与阴道微生物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韦莹婷, 邱丽华
    2021, 40 (3):  252-255.  doi: 10.12280/gjszjk.20200544
    摘要 ( 2342 )   HTML ( 73 )   PDF(828KB) ( 8544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其感染与清除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阴道微生物菌群在女性下生殖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多样性低,仅由少数几种乳杆菌(Lactobacillus)构成。随着对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被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阴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增加、乳杆菌相对丰度减少等阴道菌群组成变化与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以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重建以乳杆菌为主的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能够促进HPV的清除,是未来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治疗的新方向。本文讨论宫颈HPV感染的转归与阴道微生物菌群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生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袁静, 陈超, 张颖
    2021, 40 (3):  256-259.  doi: 10.12280/gjszjk.20200510
    摘要 ( 2283 )   HTML ( 27 )   PDF(713KB) ( 8552 )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育龄女性高发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标准不统一,常被临床医师所忽略。慢性子宫内膜炎降低育龄女性生育能力,可导致女性不孕风险升高,胚胎着床失败,妊娠活产率降低,与不明原因不孕、复发性流产、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有关,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生殖健康。子宫内膜微生物感染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不同患者宫内微生物感染种类不一。宫内微生物环境改变可引起炎症反应、免疫活性细胞种类变化、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升高及子宫内膜妊娠相关调节因子表达异常,使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妊娠期免疫耐受减弱,干扰受精卵着床,影响胚胎植入,不利于着床后妊娠的维持,进而导致流产、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等妊娠相关疾病。慢性子宫内膜炎经口服抗生素治愈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及活产率均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及其在生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乔国栋, 王永红
    2021, 40 (3):  260-264.  doi: 10.12280/gjszjk.20200457
    摘要 ( 2639 )   HTML ( 31 )   PDF(758KB) ( 8417 )  

    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人体内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表明,NADPH氧化酶等细胞因子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等细胞信号通路对NETs的形成过程进行调节,有助于探讨NETs在子痫前期等生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综述NETs的形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